Loading...

從無人機看無人跡

 

文/台北鳥會研究保育 蔣功國

人類最嚮往鳥類的一件事,莫過於能自由自在的翱翔天際,彷彿可以讓一切跳出現有的框架,而其由上而下的特殊視角,衍伸出了「鳥瞰」一詞。無人機除了能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俯視大地之外,在各個領域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,如在地質觀測上無人機可迅速建構模型,利於後續的分析及開發,在農業則可以利用無人機達到自動化管理,如施肥及灑藥,回到自然保育上,無人機則可用於植群區系的建立、盜獵活動的監測、當然也包含鳥類研究等。

 

目前用於鳥類研究最多的,就是繁殖監測及族群估算兩大領域,透過無人機遠距的觀察,可以將監測活動所帶來的影響降到最小,而在準確度上,有研究人員使用模型假鳥來模擬繁殖群,比較傳統人為計數及無人機拍攝後計數,發現利用無人機得到的結果,在準確率上高出43%-96%,而在紅嘴鷗及普通燕鷗的研究中指出,相較於傳統的從地面進行族群量估算,無人機拍照計數的方式可高達93%-96%的準確率。

 

而我們自2016年起,也開始在馬祖的燕鷗保護區利用無人機進行族群監測,在馬祖繁殖的燕鷗以數量最多的鳳頭燕鷗及數量最少的極危物種─黑嘴端鳳頭燕鷗嘴引人注目,這兩種會在無人島上混群繁殖,要進行繁殖族群量的評估,最準確的方式莫過於登島計數繁殖巢,然而這樣必定會帶來較大的干擾,也不利於極危物種的保育,因此過往多採用以船繞島的方式進行族群量估算,透過無人機則可輕鬆又準確完成族群估算任務,還可以大大降低干擾,可謂一舉數得。

 

雖然說無人機可以降低對於鳥類的干擾,但在使用的過程中,某些情況還是會造成鳥類驚飛,為此我們也做了一些小測試,以了解不同的鳥種對於無人機的反應。研究結果顯示,鳥類受到驚嚇的程度,往往跟體型及習性有關,體型越大的鳥類,能接受無人機較近的觀察距離,此外,若是短時間內針對同一族群進行反覆測試,發現牠們對於無人機的耐受度也會跟著增加,此一結果顯,鳥群對於無人機的反應可能存在學習特性,從原先本能將無人機當做如猛禽的天敵的威脅,了解到無人機與天敵的不同,進而增加了無人機的耐受程度。

 

科技日新月異,不但為我們帶了更好的生活,妥善利用下也可成為自然保育的利器。不過這邊要小小提醒一下,由於民航法無人機專章已於去年三讀通過,預計今年7月開始新規定就要上路,有在飛的鳥友們記得了解一下相關法令,以免觸法囉!

 

本文收錄於《冠羽》296期

 

分類: 研究筆記
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,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。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,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。